甜蜜素,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,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。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,其甜度是蔗糖的30~40倍。消费者如果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饮料或其他食品,就会因摄入过量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,特别是对代谢排毒的能力较弱的老人、孕妇、小孩危害更明显。
制法 是由氨基磺酸与环己胺(C6H11NH2)及氢氧化钠反应而成。
化学性质
甜蜜素,白色针状、片状结晶或结晶状粉末。无臭。味甜,其稀溶液的甜度约为
蔗糖的30倍。甜度为蔗糖的40~50倍,甜蜜素(Sodium cyclamate),学名为环己胺磺酸钠(C6H11NHSO3Na),是由氨基磺酸与环己胺(C6H11NH2)及NaOH反应而制成的非营养型合成甜味剂。10%水溶液呈中性(PH值6.5),对热、光、空气稳定。加热后略有苦味。分解温度约280℃,不发生焦糖化反应。酸性环境下略有分解,碱性时稳定。溶于水(1g/5ml)和丙二醇(1g/5ml),几乎不溶于乙醇、yimi、苯和氯仿。[1]其浓度大于0.4%时带苦味,溶于亚硝酸盐、亚硫酸盐含量高的水中,产生石油或橡胶样的气味。具有非吸湿性,不支持霉菌或其他细菌生长。折叠
相关资料
折叠用途分析
甜蜜素,多么好听的名字,对于不了解它的人来讲,也许会望文生义,它像糖果那样甜蜜?其实不然,对于从事生产出口日本相关食品的企业来讲,它带来的不是"甜蜜",而是"苦涩"。
甜蜜素,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,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。中国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》(GB2760-1 996及增补品种)明确规定,在酱菜、调味酱汁、配制酒、糕点、饼干、面包、雪糕、冰淇淋、冰棍、饮料范围内使用,最大使用量为0.65g/kg;在蜜饯中使用,最大使用量为1.0 g/kg;在陈皮、话梅、话李、杨梅干中使用,最大量为8.0 g/kg。
然而,中国的GB标准与国外的标准不尽相同,据2002年统计, 中国采用guojibiaozhun率只有43.7%。在日、美、欧盟、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其自身的科技优势,以影响人类安全和健康为由,不断提高食品及其添加剂的技术标准,增加检测项目,达到限制中国食品出口的目的。甜蜜素在上世纪70年代曾被日、美、英等国禁止使用。自2003年1月起,日本厚生省对中国输日的各类食品进行甜蜜素抽查检验,而后又决定自2003年10月17日起对中国输日的酱油、醋开展甜蜜素检验,日本规定食品中不得含有甜蜜素。对此,国家质检zongju为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,于2003年10月28日发出特急通知,要求各地检验检疫部门立即对输日调味品、保健食品、调理食品、罐头食品、盐渍菜等相关食品(包括辅料中添加酱油、醋、调料酒),必须检测甜蜜素项目,合格后方能出口。同时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做好宣传和监管工作,从源头抓起,禁止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过程中添加甜蜜素。时隔7个多月后,从日方反馈的信息看,被检出甜蜜素的批次有增无减,日本厚生省已将我国列入"黑名单"的出口食品企业由原来的55家增至104家。国家质检zongju发文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日本出口食品中甜蜜素检验监管工作的通知》,进一步要求相关出口企业要加强对原辅料(酱油、醋、料酒、鸡精等)的验收。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批批检测输日食品中甜蜜素项目。